Saturday, December 31, 2011

Double One

成日聽人講「話咁快就....」,以前我唔係太信,而家開始信! 今日是2011年的最後一天,做一個簡短的回顧: 過了第一個父母外遊的農曆新年; 第一次單挑睇戲; 日本海嘯令我感受到人類是如何的渺小、如何的堅強及人生的無常; 重拾了久違的戰鬥感; 嘗試放下,人也輕鬆不少; 一個不是shopping 的東京之旅; 不少舊同學開始他們人生的新一頁,促使自己認真的面對自己; 今年生活是一貫的恬靜,十二月郤是少有的忙碌,而年尾又結識了新朋友,算是特別的一年。失敗是做唔到年頭定下的目標,為了不辜負那六千蚊,來年必要達成。 2012 是傳說的世界末日,又如何?我們也需要努力的生活,我希望2012少點災難,多點笑容。正如我的格言 --- 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 的上半段般 ---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最後祝各位新年快樂!!...

Friday, December 23, 2011

佳節愉快

在這普天同永慶的日子,祝大家聖誕快樂;係咁應節寒冷天氣,小心身子。...

Saturday, November 26, 2011

成功需要什麼?

十個人討論,有十一個結論,但總離不開這三樣:天時、地利、人和! 原來要成功,我們可以改變的僅是條件的三分之一。 悲觀的人,很可能會「本pair」,皆因他們認為原來作出努力最多可改變1/3,不如留多一點時間去「見識呢個世界」。 樂觀的人呢?縱使機會如何渺小,都會盡力而為,就如六合彩理論一樣! 那我呢?我是膚淺的人,成功於我(暫時)而言 --- 錢!很「市儈」呢..... 咁係個三分一人和入邊,我認為有咩成份呢? 知識5錢、努力2錢、網絡1.5錢、膽色1錢、樂觀0.4錢,最後加上0.1錢的天份,六碗水煲埋一碗(大約2小時),每日三次,連續服用4.5年,應可達到「一萬小時法則」。 當然,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也不同,有人可能只望「食得、玩得、訓得」,也有人希望有錢過李生,但我認為總離不開上面的藥方吧! 藥方有了,但肯服嗎?肯長時間服嗎?肯犧牲短暫的利益服嗎? 若然知道能「得道」的機會是1比100,你還肯服嗎? 說真的,我也...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11

金翅仆街鳥

我甚少係人面前講有關經濟同股市嘅事,主因係以我呢個未讀過「正式」經濟學嘅人嚟講,我嘅睇法可能好幼稚同可笑,兼無說服力。 點都好,我好有衝動講講我對而家經濟嘅睇法。 美國 ===== 美國是全球經濟領頭羊,軍事、科技同金融實力係無人能及。雖則08年海潚削弱了她的影響力,但到今時為止,仍對全球經濟舉足輕重。 她的經濟增長以消費為主要動力,骨子裡是借未來的錢去滿足今天的消費,從而帶動本土及海外不同產業的增長。 透過不斷上升的債務去消費呢個循環(即ponzi scheme),終於在08年停下來。 次按問題令金融業資金緊絀,借貸成本增加令中小企減少投資,而供樓者負擔上升,經濟負增長。 而樓市嘅爆破,令美國人開始去減債,加上戰後嬰兒潮的人開始退休,兩者都預視著消費回落,對於依賴她的出口國來說,負面影響是很大的。 而本身美國第三產業的衰落,一下子令失業人數增加,但名存實亡的第二產業承受不了大量釋放的勞工,造成結構性失業,失業率久久於高位不落。 最終墮入:(經濟差 ---> 失業 ---> 減消費 ---> 經濟更差) 的惡性循環中 所以美政府便要作出一系列救緩行動: 1. 減息 --- 減低借貨成本,希望能刺激投資,帶動就業; 2. 增加政府開支 --- 增加修橋、補路等一系列「大白象」工程,以政府消費去彌補減少了的私人消費; 3. 增加貨幣量(即印銀紙),買入銀行持有的債券,一方面舒緩銀行資金緊絀情況,另一方面壓低息率去減低供樓負擔; 咁到底有無效呢?答案係效果並不如預期般,主要問題在於信心:若對前景無信心,任你成本再低都唔會有人肯去投資。 而三年多來的措施郤帶來了後遺症: 1....

Sunday, July 24, 2011

每況越下 --- 社會篇

七一,唔知幾時開始由主力慶祝回歸演變成遊行。最震撼的一次應是2003年那次了,是我有生之年見過香港人最齊心的一次「活動」。之後幾年,人數已經大不如前,就算是今年,人數還不到當中一半。另外,召點亦都多了,失去了當年那份「集中力」、「凝聚力」。 自從開始關注政治時事經濟等範疇,示威事件越見越多,但質量竟每況越下。好多時xxx團體為了爭取yyy便來一個遊行到禮賓府的親子活動,意識形態多於實際影响;訴求多了,但以一個局外人來看,有的訴求真係得啖笑 (  p.s. 觀點與角度問題,不關己的可能真的好小事,但受影响的郤是生死攸關 );對於政府,正確的應是禮賓府的工作人員來說,接示威信就像主禮日去教堂般的例行工事,習慣了。 理論上,一個受人愛戴的管治團體應是廣接人民意見而推行政策,從而改善人民生活;但當訴求太多太雜,兼有所衝突時應如何應付呢?那就要看看他的管治智慧了。理論還理論,現實上,一個政策的推行一定會令某一團體的人受到不公平對待;作為政策規劃者,可做的是去平衡當中的利益,又或者會否利用補償機制盡量減低推行政策所收到的阻力,此之為政治智慧。 香港的政治體制是非常獨特(騎呢)的,管治團體沒有實權,而歷史因素亦令他們注定不是管治人才,此之為不能兼不為也。另一邊箱,沒有培養政治人才的良好環境,那怕換多少次管治團體,都很難帶領香港再上一層階;老實說,現階段,我看不香港的將來... 議員,一班聲稱為人民反映意見的人,真的嗎?議員也分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前者百萬年薪(有的是兼職身份添,可見呢份兼職是如何好賺),後者頂多三十萬年薪;但市民看不見前者的「成就」,反而後者郤幫到市民最多,唔信?可留意那些寫著「成功爭取xxx」是什麼人寫的。 環保團體,開口唔係說那會破壞環境,就埋口影響生態,總之唔好發展,要保留一切、維持不動最好!其實,有否想過,發展與保育並沒有抵觸呢?看看日本,一方面發展得很有規律,另一方面保育也做得很好;再遠的不說,看看中國某些地方,同樣兩者兼備。只是我們香港管治班子的豆腐腦喜歡「創造性破壞」而已。 年青人,喜見年輕人多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有時郤覺得「too...

Wednesday, July 13, 2011

林少陽談怎麼避投資陷阱 (轉載)

林少陽談怎麼避投資陷阱:「如果一家公司盈利持續高速增長,股價表現卻長期不振,與其高速增長的盈利表現不匹配的話。我們首先不要輕易下判斷,便以為是市場的錯。道理其實淺顯易明。我們必須承認,任何一個投資者對某隻股份的知識,都不可能比整個市場知得更多。因此,在普遍的情況之下,市場的價格,很可能就是某隻股份的應有價值。」「當我們說某隻股票估值偏低的時候,我們其實是下了一個很自負的價值判斷,那就是我對這項投資的知識,了解得比其他投資者透徹。這個情況當然可能是事實。例如你是某家上市公司的老闆,或者高級管理人員,你知道公司剛獲得一個大客戶一張利錢甚豐的訂單,而且未來訂單還是陸續有來,公司的盈利在可見的將來都是只升不跌,但是市場給予你公司的評價,卻是認為你們是一家夕陽工業公司,估值只及一家三更窮五更富的小型出口企業的水平。」「然而,我們不大可能對每家公司每個行業都有足夠地深入的知識,令我們很有信心地講句:『我比市場知道得更多。』因此,如果有一些公司的盈利,表面上看來是too good to be true 的話,那麼,事實很可能正是如此。」「我們要投資於毛利率高於同業的公司,但不應該投資於不合理地高於同業的生意。因為即使其現時的超高毛利為真,亦難保他朝會喪失其目前的優勢,何況那亦可以是因為,其目前超高的盈利能力,根本就是透過創意會計手法(creative accounting)製造出來的。至於甚麼水平的盈利能力,是「合理地偏高」,甚麼水平是「不合理地偏高」,沒有一把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尺去量度,我們只能憑常理去推測。」「很多時候,要我們自認無知,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自視過高乃人的天性。因此,每次有人向你兜售某個天下無敵的投資意念,並解釋那是因為他們擁有超凡的生產技術、優越的企業品牌、永遠不離不棄的忠實顧客,並且擁有優於同業的分銷及行政營運效率(例如其分銷渠道與別不同、以及管理人員與上市公...

Saturday, June 11, 2011

很久不見

唔經唔覺都無寫blog成個月,一嚟自己懶,二嚟又無乜野想發表,所以索性休息下。 係股市上,五窮已經實現左,暫時來說,六絕亦都上演中,咁會唔會七翻身呢?我無水晶球,唔知下一秒會發生d咩;可能聽日香港地震,港股無運行兼踏入熊市;又或者阿爺話直通車通行,進入牛三又唔知,所以都係顧掂自己手上投資組合,預定唔同市況嘅對應策略;我呢,最差咪集體跳車 --- 清倉止蝕。 呢期我唔想講太多股市,因為人為因素實在太大,我呢一刻嘅睇法可能隔多兩日又唔同哂,反而我想講樓市多一點。 人類對待資產(股票、樓宇等)同普通物品有兩種不同嘅態度,前者越平越無人要、越貴就搶,後者郤相反;前者可以諗都唔諗就一大舊錢買、買、買,後者可能為左個一個幾毫去斤斤計較。 而家樓市同股市就反映緊以上第一種特性: 樓市升到ba ba 聲,好明顯同收入唔匹配,但偏偏就越多人去參與呢個接火捧遊戲; 另一邊廂,股市平到無人要,P/E < 10,息率 > 5% 嘅股票好多郤無人問津; 若然對樓市有跟進嘅人,其實已經睇得出支撐樓市上升嘅catalyst係慢慢無效化: 極低息不再:h plan 同 p plan 嘅息差收窄,利息大約維持於2.5 - 3 %不等; 供不應求開始有變化:政府主動推地、發展商積極推盤,供應續年回升;隨投資需求外,實質需求變化不大; 北水倒流:內地收水,北水流入量減少,甚至要借港紙回內地,有逆流傾向; 供樓負擔上升中:以較平均息率低而計出的負擔比率介乎40-50%,係壓力測試下,比率回升至60-70%無難度; 最重要的是,樓宇的兩極化...

Monday, May 02, 2011

也來說說「最低工資」

呢篇又係預左比人抽插! ------------------------------------- 最低工資今日實施,同時間,睇到以下一系列新聞,想發下噏風! 睇下標題先: 薪金多基層2千 大學生何價    最低工資衝擊 再讀碩士增值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7b1c7b28-24cc-4393-8b6d-af77d0dbc674-476071?category=minimumwage) 大學生人工 低過清潔工媽媽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ee131e6f-98f3-4a28-9962-bb002448ea5d-790483?category=minimumwage) 洗廁所薪金追貼大專生   最低工資今實施 無可否認,最低工資之下,低技術工種同文職的月薪差距係接近了,令人反思究竟學歷與金錢回報的關係。 我唔知報導者是否有心定無意,行文間嘅感覺是「讀咁多書都無用,不如做保安、清潔,横掂大家待遇差不多。」 工作了多年,回頭看自己的工作經歷,我覺得是頗失敗的:無長遠規劃、jumpy、薪金掛帥,所以到現時都係small potatoes。好多時一些看上去不太好的工作,原來郤是一個機會給自己磨練,現在可以說是當旺。 無疑,低技術工種薪金是上升了,但另一方面,這些工種有前景嗎?待應還好,但洗碗、掃地等工作有進升途徑嗎? 有人會反駁,文職又不見有甚麼所謂的前途喎!我承認,現在社會可以給人「上位」的機會是少了,但並不等於無。工作不同讀書,考試合格便可以升lev,又或者有一個model answer或特定途徑給我們怎樣做。 要 發圍,唔係等,好多時看本身有無爭取過。做文員、工程師、測量師也好,做好工作本份可以上位?咪傻啦,僱主只睇你有否利用價值,有嘅咪用高薪或高職位留...

Saturday, April 02, 2011

中聯(1157.hk)2010業績簡析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7b9a510100rxed.h...

中聯(1157.hk)2010業績簡析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7b9a510100rxcr.h...

Saturday, March 12, 2011

失望

兩個星期前,財政預算案出籠,讀畢全份,整體上其實不錯,但因為其中一個提議,郤成為全城焦點,蓋過了其他部份,就如「一粒老鼠屎搞禍了一煲粥」。 工作了幾年,社會經驗多了,亦都睇多左好多唔同嘅節目、評論、文章等,開始對呢個世界嘅真相認識更多;以呢幾年香港政府嘅動作,其實對政府已經無乜期望,唯一只係希望佢唔好搞咁多面子工程; 人開始成熟,會去思考他人行為同說話背後嘅原因,唔再停留係「表面個浸」。 其實講左咁耐,我想表達嘅係對香港「政客」嘅不滿! 就以近期六千蚊為例,開頭注入MPF,基本上比人話官商勾結,市民就要退休先攞到錢,但另一邊廂基金經理、銀行等商家郤可以從中抽水,做得太明顯,無嘢好講。 預算案後,各政客都向財爺比左個黑豬,好一致性咁話預算案未能解決市民迫切需要(即通脹、生活困苦),所以要遊行、否決咁話。 一個禮拜唔到,mpf 變左派錢加退稅,基本上將個用錢權比返市民度,局部解決左低下階層市民嘅生活問題。一轉變之下,查實唔少人都由開始嘅憤怒變為妥協,群情無咁兇擁; 呢個時候,某些政客見勢息唔對,就今日嘅我打倒昨日嘅我,轉移視線,將焦點擺係「無長遠」措施上面。 甚麼全民退休保障、復建居屋,正如左丁山咁講,呢d嘢應該出現係施政報告,理論上預算案係唔可以越俎代庖,其實就正正睇得出係有心人為反而反。 再講,派錢其實係搶緊我地納稅人嘅錢,回饋市民點解唔係比d有付出過嘅人呢? 講起全民退休保障我就最不滿,對於一個人口老化嘅社會來講,呢樣「德政」只會加重納稅人嘅負擔,美國就係一例。呢個世界係無free lunch,要有全面嘅社會福利,即支出大左,咁收入就要相應增加,一係減下其他開支。 點樣可以增加收入?離不開加稅,學外國如何?每月收入一半攞嚟交稅好無?這邊呻高地價政策,那邊又唔比加稅,想點? 加唔到稅,咁咪賣下資產。到時又會比人話賤賣資產,再唔係就如領匯咁比人係咁抽水,話賣左之後監察不力,趕絕小市民。 減開支呢條路仲難行,一定比人抽完水再抽,前幾年梁司長先示範左,我諗現今d官員無乜人夠guts做! 對於財政儲備,講真其實真係太多,相比各國真係保守過保守派,所以我絕對贊成可以攞多出應有水平嘅錢去做嘢。例如做下補貼、投資落一d對競爭力有幫助嘅項目上面,諗唔到唔緊要,可以「參巧隔離」,最緊要為政者唔好有佢講無人講、又或者假諮詢。 好可惜嘅係而家d政客好敗家仔咁,望住個儲備去慷他人之概,咁同d基金經理又咩分別呢? p.s....

Friday, March 11, 2011

水平太低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YKQTHMZ4W1117674&id=291352 泛民跟財政司司長見面談《預算案》,結果不歡而散。散會後李卓人出來說:「我對呢次會面係非常憤怒同非常不滿。」 政客說話,誇張煽情一點,情有可原,但香港的政客,語文好的鳳毛麟角,水平普遍低下,所以常常詞不達義。 就像李議員上面那一句,又是「非常憤怒」,又是「非常不滿」,除了堆砌名詞之外,效果也一級低過一級。 為甚麼「憤怒」,因為「不滿」。  「不滿」和「憤怒」,一個是前因,一個是後果。說話要說清楚,一切事情,先因為「非常不滿」,才引起了「非常憤怒」,照這個次序,這句話才有力量。因為「憤怒」比「不滿」,份量要重得多。 現在可好,一上來就「憤怒」,接才表示「不滿」,先是大吼一聲,跟卻放了個屁,層次急轉直下。似乎「憤怒」完了之後,氣也消了,只剩下些「不滿」。讓人聽了,就不知道那「憤怒」是真的還是假的。這種道理,低水平的政客,說給他聽也未必明白。政客其實也是演員,演員演戲,要有劇本和對白。劇本和對白好的話,可以幫水平低下的演員一把,反之,就糟透了。 政客跟演員不同之處,是演員有人寫劇本和對白,但政客則要自己發揮。本來政客是應該水平高些的,但在香港,大家花錢養的就是這般貨色的。看他們表演,我們最多「不滿」,「憤怒」倒不會的。因為「憤怒」的層次太深,他們還不配。 ...

Saturday, February 26, 2011

回應

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939300&extra&page=1 一篇長長的自白,一篇看完後很有共鳴的文章(至少自己是如此),道出現在香港青少年在職場、人生上的苦況。 很努力的看完大約一半嘅回應,大約分為三派: 路過派 --- 留言都係一句起、兩句止,離不開「努力」、「god bless you」等安慰說話; 同路派 --- 都係一大篇文章分享自己苦況,有的比樓主差,有的比樓主好一點;  樂觀的會勸樓主面對現實,繼續努力,認為終有一天會出頭;  悲觀的會呻社會、呻僱主等;   反對派 --- 主張樓主只懂呻、埋怨,郤沒有反省自己嘅不足,還拿自己、朋友例子證明只要努力,比樓主更差嘅出生都可以上位;更極端的會清清楚楚說出樓主的不是;  與事主相比,相信我的際遇還可以。自少讀書不錯,上大學又拿到奬學金,自己亦都幫親戚補習,基本上自給自足。 無人生經歷的我,一直都活在「童話」中;畢業後,便要進入現實世界,你不是在與同齡的人競爭,是與全世界的人競爭,不只同輩,更有前輩、後輩。 這個世界的鐵律是「成王敗寇」,結果不合格便是不合格,沒有人會在意你當中的過程是怎樣的努力; 我很認同每一代都有獨特的問題,都會有嘢要呻,有嘢要埋怨;上一代會「gou」一聲吞左佢,又或者呻過便算;相反,近呢一、兩代傾向大聲講出不滿,要全世界都知;怨氣在近幾年越嚟越多,我認為係社會結構出了問題(詳請可以講好多好多); 無耐社會環境不會如你所願的改變,想生活稍得好,便要懂得社會生存規則; 現在八十後要埋怨的一點是沒有上位機會,我年幾前都係咁諗,因為無得上位,便代表沒有權,最緊要的是薪金不能大幅度提升;正如樓主所說,在同一位置上等僱主加薪,最多都係幾個巴仙,話唔埋加薪...

Tuesday, February 22, 2011

沒有一樣工作,值得拿命去換(轉載分享)

我是一個便利商店的早班正職人員,每天早上8點上班下午4點下班;月休5天,扣除勞、健保後平均月薪22000。 但是如果你問我一年以前的工作待遇;最基本的喔!不包括獎金!月薪35000(底薪32000+津貼3000)保障年薪14個月。 我在12年前退伍進入銀行工作,從最基礎的一般櫃台行員做起(當時的起薪25000);那時聽人家說在銀行要升遷,最好要有證照與高學歷的加持,於是我在入行後的隔年,選擇假日進修,費時3年拿到財金碩士學歷;並且在我踏入銀行業起的5年內,將金融研訓院與證期會還有保險公會的金融證照幾乎考齊! 從證券商高級業務人員、期貨商業務員、投信投顧業務員、票券商業務人員、信託業業務人員、銀行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人身保險業務員、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財產保險業務員、金融市場常識與職業道德、外幣收付非投資型保險銷售人員、理財業務人員……夯不啷噹的12張證照,累計花了我一萬多元的報名費,與無數的時間在念書上。 終於;我有幸在我踏入銀行業的第5年,轉到理財業務部門服務,開始了我百萬年薪的職涯;因為我踏入財富管理這行的時間點,正好是全球股市正處於向上攀爬的顛峰時間;投資商品不管賣甚麼給客戶,客戶幾乎都是賺錢,所以我每個月的業績獎金大都是20萬起跳,我的平均月薪介於20~30萬元之間。 是的;沒錯,我曾經是一個年薪400萬以上的理財專員! 我們的業績獎金算法,是以底薪為基準;底薪乘以十,就是你每個月最基本的手續費收入之業績目標,當妳的手續費收入達到目標後,所有收取手續費中的十分之一,是你個人當月的業績獎金。 以我個人的業績算法為例:底薪32000! ×10=320000…業績目標假設當月手續費收入2000000 ÷10=200000…業績獎金200000+32000=232000…我這個月的薪水 相信在此你們也發現,銀行在銷售理財商品時,所收取的無風險手續費收入有多少了吧,難怪現在的銀行一窩蜂的投入財富管理的市場中。 且為了加強我自身的本職學能與競爭力,我之後更利用假日自費進修CFP課程,終於在2008年,我通過了五個模組的測驗,拿到了CFP認證。 那一年應該是我人生的職場顛峰吧,我名片的抬頭從業務主任變成業務襄理,我的基本起薪從32000,調高為35000;但是我做的還是理財專員的工作,服務的還是那一群客人。 儘管我名片的抬頭從理財專員,變成資深理財專員,到理財中心業務主任,現在是理財中心業務襄理;但是我的本名還是不變,還是36年前我媽幫我取的那個! 2009年是我從雲端跌到谷底的一年;我在那年的5月因為猛爆性肝炎住院!!! 猛爆性肝炎---一種致死率90%以上的急症! 我還記得,我當天中午是因為肚子痛到站不直,才去掛急診;在急診室驗完血、照完超音波後,醫生馬上安排我住院,因為我當時的肝指數,也就是俗稱的GOT/GPT值是2974---(正常的肝指數是在40以下!) 而超音波的報告顯示,我的膽囊是一般人的1.5倍大;正所謂肝膽相照,因為我的肝臟發炎而併發急性膽囊炎! 醫生說我運氣真的很好,如果我沒有併發膽囊炎,就不會肚子痛到掛急診,就沒有機會在猛爆性肝炎發作前趕緊住院治療! 我在醫院躺了一個月;其實猛爆性肝炎也沒有甚麼不舒服,就是很累,人覺得很累,但是卻累到睡不著覺,全身無力,在我住院初期,連上廁所都要人家攙扶。 在我住院期間最讓我難過的是,我當時2歲的兒子在病床邊跟我說:把把抱抱! 我竟然無力起身,將他抱在懷裡;盡管時間過去已久,但現在有時午夜夢迴,我突然想到那時的情景,我真的心中還是會有想哭的衝動! 當時的我真的很怕我就這樣離開人世! 如果我走了!? 我兒子怎麼辦?我老婆怎麼辦?我爸怎麼辦?我媽怎麼辦? 所以在我出院之後,我就把工作辭了! 如果你問我:在銀行工作了12年,我有甚麼成就? 親朋好友所預期的,大家所想的那樣,一家大型金控旗下銀行的分行理財中心小主管,兼任理財專員,連續六年三百五十萬元左右的年薪,一台三菱Outlander...

Sunday, February 20, 2011

當香港房價遠超紐約(轉貼)

http://news.mingpao.com/20110220/vze1.htm 周日話題﹕當香港房價遠超紐約 在眾多世界城市當中,香港的樓價到底算不算昂貴?和許多朋友一樣,筆者一方面看見地產代理門外的數字節節上升,卻又未能忘記九七年來的多次大起大跌,既急於上車卻又怕因為上錯車而車人亡,對樓價的統計也就特別敏感。 國際的樓價比較研究近來經常在媒體出現,紛紛宣稱香港樓價「全球最貴」。但細看之下,又好像每一個都有些明顯缺陷,例如研究的涵蓋面不足。香港政府和地產商則又有另一堆他們自稱「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測量樓市狀,但筆者對這些指標又感到相當懷疑。舉個例,年輕人因樓價高企而被迫成年後甚至結婚後仍與父母同住,數字上也會減低住宅單位需求,但這並不等於他們過得很快樂;又或者他們因為收入不穩,被迫買入比計劃中面積較小和價格較低的單位,這也會推低他們的供款比率,卻不等於他們滿意新的居住條件。 香港文員 vs. 紐約文員 筆者最大的懷疑,是這些指標都很「不及人」。說了老半天,大多數人都難以想像和自身處境有什麼關係。相對看那些不知從何而來的指標數據,何不化繁為簡,在兩個城市找兩個條件相近的住宅單位,再找兩個條件相近的家庭,看看他們能不能實現置業的理想?這樣的統計儘管未必完整,但最少容易明白。 於是乎,筆者做了一個小小的想像實驗。 以香港和紐約為目標城市,筆者在地產網站找到兩個住宅單位的廣告。它們都在多層大廈,建築面積大約都是八百平方英呎,乘搭地鐵到市區大約都需要半個小時左右;香港那一間的售價是390萬元(港幣,下同),紐約的則是293萬元。單看價錢,在紐約買房子比在香港便宜。 但房價只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是家庭收入,在此以普通文員的收入為基礎設定。為什麼選文員?因為他們的工作可比較,勞工權益法例暫且不提,一個普通文員的工作在兩地的分別應該不大。再者,兩地普通文員的收入剛剛好和兩地的人均收入相當接近,很有代表性。 假設香港有一對夫婦,我們暫且稱為陳宅,他們二人都是文員。按香港統計署的數字,2009年香港普通文員的平均月入是10244元,即陳宅的家庭收入是20488元。按香港稅務局的計算,如果陳生陳太分開報稅的話,今年二人的薪俸稅合共是596元。換言之,他們每月的稅後收入是20438元。 來到紐約,我們找到李生和李太。他們也是文員,而按美國勞工部的數字,2009年紐約普通文員的平均月入是24200元,即李宅的家庭收入是48400元。美國稅率較高,而李生李太除了要繳交美國聯邦的稅款外,還要繳交紐約州和紐約市的稅款;同樣是夫婦分開報稅,今年二人的薪俸稅合共是99528元。換言之,他們每月的稅後收入是40106元。 接下來,我們要把兩個家庭的住屋開支比率劃一。這是因為如果把香港陳宅的比率訂得較高,未免變相認同香港人犯賤,分析還未做完便自己把香港的高樓價合理化;方法學上較簡單和公平的做法,是將兩者劃一。 假設香港陳宅和紐約李宅同樣都以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作為住屋開支,那麼他們要多少時間才可以買到那個八百呎的單位?簡單的把樓價除以年薪的三分之一,得出在紐約要18年,香港則要48年。這組數字說明,在香港,如果你和你的伴侶也是個普通文員,就算從你畢業後上班的第一天開始起算,到了你退休的那一天仍然會買不起那個八百呎的單位;在紐約,你卻可以。 當然,以上的推算忽略了很多重要的變數,例如銀行按揭利息和相關的稅務減免,也沒有計算到紐約明顯較高的物業稅/差餉稅率,和紐約市內的銷售稅。但考慮到兩地樓價與工資有極其巨大的差別,筆者相信就算把這些變數計算在內,也不能扭轉香港陳宅比紐約李宅難過的結果。 文員買不起八百呎...

Saturday, February 19, 2011

經濟理論 --- 加息(3)

其實呢個課題真係可以講幾日都講唔完,我再嘗試下點樣理清經濟、通脹、息口等嘅關係。經濟同通脹有四個唔同組合:高經濟增長 + 溫和通脹   (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嘅中國) 高經濟增長 + 高通脹 (而家嘅中國) 低經濟增長 + 高通脹 (70-80年代嘅美國) 低經濟增長 + 低通脹(甚至負通脹) (2010年嘅美國) 投資環境(經濟增長率 - 通脹)最好嘅係 1,而3 係最差,所以係2008年尾至2009年嘅中國股票市場回報係相當高,相反,係滯脹(3)情況下,股票市場嘅回報好唔得去邊。根據近來美國嘅經濟數據,經濟增長似有加速嘅跡象,而相對佢嘅通脹指標仲係徘徊係低位,開始由4進入1,所以呢幾個月美股強到無朋友。而中國郤因高通脹嘅關係,會減慢經濟增長而出現GDP ~= CPI,甚至有跌入3嘅可能,所以A股同有中國概念嘅港股(尤其係國企指數)就如扶不起的阿斗咁,點都升唔起。咁多年以來,各國政府都希望利用政策去做到1嘅情況,可惜嘅係維持唔到太長時間,始終市場/人為因素變化太多,好多時都係兩個極端之間循環,就是所謂嘅經濟周期。2009年,中國掦言用四萬億投資去刺激經濟,加埋民間資本,總數超過二十萬億,造成2009-2010年中國嘅貨幣供應增速極高,令到中國係今日面臨高通脹;為左社會穩定和諧,便要用利率政策去減低通脹及投資意欲,寧願要一個稍為低嘅經濟增長(~7-8%)及溫和通脹(<3%)。由於實體經濟回落會先於通脹(投資減少 ---> 企業盈利減少、消費需求回落 ---> 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需平衡再轉為供過於求 ---> 通脹回落),回報會係一開始時有所減低。但當通脹有所回落,情況會慢慢轉移到4。係呢個時候,政府見減低通脹有成效而經濟有點不振,便開始轉變政策,由緊入鬆,正如現在美國般。正如前所述,經濟會1->2->3->...

Friday, February 18, 2011

經濟理論 --- 加息(2)

比多一個概念先:唔同資產會有唔同嘅風險,係比較唔同資產嘅回報吸引力時,要計埋當中所受嘅風險程度。市場一般價將美國三十年國債息率定為無風險利率(risk free rate --- RFR)(以前可能好穩陣,因為唔相信美國會賴債,但今日其實已經係超錯),股票嘅風險較高,所以要求嘅回報(股票市場嘅息率)會係無風險回報上加一個溢價;溢價幾多就好視乎市場對股票/經濟前景嘅睇法,樂觀時可以係負溢價(皆因除左息之外,仲可以係資本增值,兩者加埋會高過RFR),悲觀時溢價會好高(息口要計埋資本減值幅度)。其實以上所講嘅咪係所謂機會成本概念。 >>>姐係當通脹嘅時候, 政府就加息, 收緊銀根, 而當消費支出指數低嘅時候, 政府就減息, 減少市民開支 好啦,講翻你嘅問題。或者咁講你可能會易理解:加息,通常都係存貸息都加; 加存款利息,咁相對其他資產上嘅投資價值會上升,因為息多左,咁某部份資金會由其他資產流入銀行存款 當中資金有普通市民嘅資金,亦都有企業本來用嚟投資嘅資金 而加貸息,其實係增加左投資成本,對於企業嚟講,回報少左(甚至負),自不然會減低投資興趣,寧願將資金泊落銀行、國債等收取風險少一點嘅工具。 兩者都會將流動係市場嘅資金減少,m 同 v 同時下跌,p 理論上自然會回落。 但同一時間,太高息會令經濟失去動力(因投資落實體經濟上嘅資金少,自不然會減少器材、買地起工廠、減少人手等),經濟有很大可能會掉頭回落。 好啦,正如你所講,若消費不振,投資意欲不大兼有閒置產能時,經濟唔荒好,呢個時候政府就要運用貨幣同財政政策去刺激經濟:減息:a) 存款、國債等嘅回報減少;b) 融資成本減少;兩者都會將資金由銀行體系抽離,進入市場(m 及 v 上升) 增加政府開支:由於減息效應有滯後性,短期嘅投資空缺要由政府擔任,務求做到短時間增加需求而帶動投資上升/降低閒置情況 但由於呢d政策由...

Thursday, February 17, 2011

經濟理論 --- 加息

事先聲名,小弟並不是讀經濟科出生,以下都係小弟係呢幾年嚟睇書、雜誌同評論度學翻嚟,若果當中有咩錯誤、謬論,善心人可以留言,指出錯處,好等小弟改正。 ================================ 首先要有d基本概念先: 1. 通脹 --- 通脹其實係一種貨幣現象 - 過多貨幣去追逐有限嘅資產/實物。量度通脹通常會用cpi或消費支出指數,但由於各國消費結構不同,這些指標都未能完全反映通脹,只可作為一個參巧。 2. 貨幣供應 --- 一般有三種(M1, M2 同M3)。基本上,一個國家嘅貨幣供應會同佢嘅GDP及通脹有關,Formula 如下:貨幣供應增長率 ~= GDP 增長率 + 通脹 3. 經濟調控 --- 政府調控經濟大致有兩種方法:a. 貨幣政策 b.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主力調控市場資金數目來達到調控經濟目的,一般為加減息、RRR等,此方法較為被動,因為政府只調控息口,務求增加/減少資金成本來達到目的,結果要視乎該國銀行、投資者是否配合而定。 而財政政策是政府主力介入,通過削減/增加開支來達到目的。 4. 根據 M(money supply)V(money velocity)=P(price)Y(經濟產出),除非科技有突破,Y嘅變化不大,所以P會完全受M同V嘅影响。 經濟向上時,需求上升增加企業投資意欲,產出增加令GDP上升而循環下去。但當供過於求,經濟開始發熱時,政府會利用貨幣政策(加息)去抑制,務求達到供求平衡,經濟平穩向上;相反,需求不振,政府會減息+增加開支,誘導資金投資,希望拉升GDP。當然,呢個係一個理論架構,現實又復雜好多好多。 入正題,經過金融海潚,各國政府都採用貨幣 + 財政政策希望減低由此而帶來嘅衝擊,同一時間,海量嘅資金湧入市場(實體 + 虛擬),以4嘅算式嚟睇,M大升,理應便會造成通脹(P);但由於海潚後,企業信心減低,而「受傷」嘅企業要用資金嚟填TUM,造成貨幣流速相應減低(V),所以P變動不大,甚至有減少情況發生(即通縮)。 可惜,由2010年下半年開始,企業開始復完,社會上嘅V開始回復正常,但政府係回收貨幣上慢左幾拍,導致M居高不下而引致今日嘅通脹危機。 基於以上危機,各高通脹國家都開始用政策來應付。一方面用加息收回流動性(增加誘引去令資金回到銀行體系,...

Wednesday, February 02, 2011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明天便踏入兔年,小弟先在此恭祝各位萬事享通,心想事成,財源滾滾來。 單身男、女士艷福無邊,有伴侶的甜甜密密,而結了婚的年生貴子。小弟文學修養不高,唯有利用賀年歌向各位祝福,請呀! ...

Sunday, January 30, 2011

(轉載)這是個不科學的時代

http://news.mingpao.com/20110130/vzc1.htm最近的一百幾十年,科技特飛猛進,日新月異,一般人的印象,是我們已進入了科學的時代。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作為一個酷愛科學的人,在回港以後幾年的所見所聞,真是令人擲筆三嘆。 想起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Richard Feynman)的一句名言﹕「這是個不科學的時代」! 很多人不能分辨天文學(Astronomy)與占星術(Astrology)的分別,以為天文台是搞天文的不計其數; 有人見到倫敦機場大風雪便斷言全球暖化是騙局;相信星座運情的又是不計其數;明知長賭必輸,但是自信有逢賭必勝術者又屢見不鮮; 最新又頗多人討論的,是2012年是否真的世界末日?在執筆寫這篇稿時,又有獵戶座主星參宿四可能在2012年爆發成超新星引至世界末日的謬論! 要逐一駁斥這些謬誤、細心介紹何為科學精神,恐怕要寫一本書,筆者只能用有限時間在這裏寫三幾千字以正視聽。 要有科學精神,懂得明辨是非,首要條件是不能無知。很可惜,香港的教育制度,很多時不是針對提升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而是訓練他們去答試題,在社會成為大財團合用的僱員。筆者不時主講講座,得出的觀察是隨著學生的年齡上升,他/她們的好奇心愈來愈低,而問問題的數目亦愈來愈少。曾經聽過一個真人案例,一個小學生問老師一個問題,老師的答案居然是﹕「不要問,呢D唔考!」有這樣的老師,難怪我們的學生會愈來愈不好奇。幾年前,隨政府的財政狀好轉,天文台終於可以一次過請足五名科學主任,據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在傳媒上的訪問報道,當時面試的幾十人中,不少是碩士生,但在一幅只有海岸線(無地名)的地圖上,居然有一半人不能在地圖上指出香港的正確位置!這種情,在我們這些六十後的眼中,是不可思議的。事實上,連香港在地圖上哪個位置也不知,這麼貧乏的地理知識,又豈能勝任天文台科學主任一職? 胡適先生有句名言﹕「為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不錯,在這個追求知識的年代,專而精、學有所長,確有他的好處;但總不能以此為借口,而忽略通識的重要。在香港,仍有很多人以為天文台是專搞天文,其實這是「積非成是」。香港天文台的正確名稱應該是氣象局,雖然氣象局也會搞一些日出、日落、潮汐漲退等與天文有關的現象,但其實氣象局主要是研究大氣層以內的氣象;而天文台則主要研究大氣層以外的宇宙,占星術、星座、風水根本不能視為科學。然而不但不少人天文、占星不分,而今天美國仍有一半的報章每天刊登星座運情,足見好此道者可說是大不乏人。 要有科學的頭腦,明白概率(又稱或然率Probability)和基礎統計學非常重要。曾經試過有一次,五個人抽籤決定一個活動的場地安排,遲來的一位女士,眼見好的位置已被人抽到,居然投訴其他人先抽籤是不公平,這位女士,如果不是不明白或然率,便是徹頭徹尾的輸打贏要。筆者覺得這個現象非常有趣,故此在一個香港討論區上發起投票,結果差不多有近一半的人,認為先抽的較為數!或許香港人「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觀念,真的已經深植骨髓! 思考的方法讀書是求知識、學做人,多吸收基本的知識(facts)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思考方法。上文的例子中,其實抽先抽後,抽到好位的機會完全一樣都是五分之一。好多時要較易明白一件事,簡化是其中一個很好的方法,若讀者中仍有人認為抽先有數,我們可以簡化為兩個人抽籤,而只有一個好位,那麼抽先的有一半機會抽到好位,但也有一半機會抽到差位,而把好位拱手讓給你,由此可見抽先抽後根本沒有分別! 針對不少人對數學和或然率的盲點,美國費城譚寶大學數學教授Paulos,在1990年出版了一本叫做Innumeracy﹕Mathematical...

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時事簡評

呢個blog從來都好少講政治同時事,唔係因為我唔關心呢味嘢,而係小弟係呢方面所發表嘅睇法好幼稚,唔想寫出嚟比人笑。 咁點解今次會嚟一次簡評呢? 無他嘅,純因生活太苦悶,想搵d渠道發洩下咁解啫。 --------------------------------------- 繼小甜甜之後,何生嘅家族爭產案又成為城中熱話,茶餘飯後又多左一個話題。在我嚟講,何生係電視上嘅表視正如一個扯線公仔般,目中無神,講嘢要用猫紙;我在想,若果有錢之後我會變成咁,我寧願維持現狀。 --------------------------------------- 港府唔比學運人士入境參加華叔嘅追思會,感性上覺得好可惜,理性上郤係一個好正常嘅結果。打工仔從來無講過可以爭取d咩,以阿爺嘅思維嚟講,唔比入境係預左,只不過打工仔一開始無話唔得,而d人懶醒咁以為有彎轉,點知..... 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打工仔嘅態度令人誤會,咁而家咪比人上鋼上線;係呢件事上,證明打工仔真係「做好佢份工」,唔夠guts話唔比,但又話唔到事喎,上頭話咩就硬食;我也是打工仔,我好明白呢種心情。 另外,學運人士都要明白,香港係中國特區,只要唔係咩敏感嘅事,咪一國兩制lor,但係其他呢,一國兩制其實正如八萬五咁,乜仲有咩? --------------------------------------- 除左以上頭條外,仲有d濕碎嘢: 要留意第二波豬流感,今次專攻青年人,各位小心為上! 用ip4格式嘅ip address,會係今個星期用哂,要轉過去ip6格式,呢樣嘢已經係17年前開始講,點都價迫到埋身先...

Saturday, January 22, 2011

2011前瞻二

2011年已經過左三個星期,我睇開嘅投資blog嘅操作者(包括自己)仍然模索緊今年嘅投資主題,所以成績都跟唔上恒指。 睇翻一個月前嘅前瞻一,大致思路都算正確,可惜係睇漏左一個最重要版塊 --- 食品及農產品。由於天氣反常(北半球凍 + 乾旱、南半球水災),導致農產品供應緊張,加上庫存需要回報,短時間內導致供不應求情況嚴重。 由食品帶動嘅通脹會開始產生通脹預期,亦會傳導致服務業通脹,造成全面通脹困局 --- 即羅+蔥成日提嘅超通脹時期。 超高流動性之下,新興國家已經率先啟動加息及限資流入等措施希望壓下通脹,郤埋下貨幣升值、資金流入及經濟放緩等後遺症。另一邊箱,美國經濟數據顯示漸入常態,溫和通脹下對資產市場特好。所以,今年歐美相關股、航運都受資金追捧,相反中國內需股郤被受冷落。 今年個人組合開局不好,除大價股外,二、三線上上落落,有一些還加速弱勢;三個星期以來,由各方資訊、自己觀察下及思考下,決定要為組合作一次大變動: 正如new sir 所言,「灌溉鮮花,除掉雜草」,將組合集中化,不為分散而分散,尤其是對於我這等少量資金而言; 加強組合互補/對沖性,除勁升/勁跌市場外,升跌比例希望控制在7:3以上; 自己稍為強於中線投機/資,選股價以此為依歸; 以小弟有限嘅知識,見解都唔會點獨到,所以都無謂獻醜,留待有料人士發表。最後想提嘅係今年要留意嘅風險因素: 歐美市場利率正常化 新興國滯漲危機 資金抽緊,拆息...
Page 1 of 6012345Next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Best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