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間有唔少嘅文章或評論會研究下歷代熊市嘅跌幅同時間,跟住用個平均數咁提出未到底又或者時辰未到,講真,呢樣嘢參巧性實在太低,一嚟sample唔夠,二嚟每一次熊市嘅起因、市場、環境都大大不同,又會有無數咁多嘅小因素會影响到最終嘅倩況,邊有可能咁純粹重覆翻以前嘅模式呢?若果可以借古鑑今,相信熊市嘅破壞力、間隔時間就會一次比一次弱同耐,但係反而近來強度好似無乜點變好,時間間隔亦都睇唔出有咩長到,不過始終人心係需要有d所謂嘅數據渣係手,咁先安心或者作出所謂嘅理論,唔係點搵食呢?
「統計」跌市 有何意義?
很多人愛「統計」過往的牛熊表現——升跌維時幾長、幅度可以幾大。但須強調,回顧過去並無問題,問題在於怎樣理解數據。若心態只是「參考」一下升市有幾瘋狂、跌市有幾恐慌,並持開放態度,而不迷信規律,則鑑古可以知今,溫故亦可以知新。
恒生指數始於1964年7月,起始時為100點。在1969年底以前,指數只有每月紀錄,沒太多人掌握這5年數據。回顧恒指歷史,若跌逾兩成就當熊市,那麼 48年裏頭便有21次熊市,平均兩年許一次(見圖1、2)。多了些吧?不過若再細分跌市,總跌幅介乎兩、三成者,全皆見諸大牛當中(綠色部分),可見「下跌兩成」並不足以確認熊市來臨。
跌逾三成又如何呢?1971年底試過,而1978至82年間的升市裏頭,也有4次調整介乎三至四成(淺藍色部分),但觀圖所見,大家不會把這些日子看作熊市吧。較為吻合一般人心目中的熊市,似乎是一口氣跌超過四成的日子(深藍色部分),迄今合共8次。
無助預測未來
將這8次熊市點算一下,便知歷來牛熊的長度、深度及升跌速度等等。附表所見,唯一的結論就是沒有結論。歷次跌幅相距甚遠,由三成幾到九成幾不等,因為歷次維時皆有不同,由1個月到3年不等。就算以平均每月跌幅計,各個熊市亦大相逕庭,由-1%到跌五成幾也有。至於一牛一熊之間的維時或升跌幅度,亦沒既定比例,毫無規律可言。
這正是附表不計平均值的原因──因為數字太過參差、誤差太大,計也沒有意義。其實,每個跌市都是獨特的。這些所謂「統計」對推算今次將跌幾長、最終會跌幾多是無濟於事的。若信今次是大鑊的一次,那麼最終跌幅會否還不如1987、89、94、97及2000年的幾次?那幾次皆跌逾四成,今次會否只跌兩、三成就可收科?自己想想吧。
羊膶落鑊,普天同慶
2 weeks ago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