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唔知幾時開始由主力慶祝回歸演變成遊行。最震撼的一次應是2003年那次了,是我有生之年見過香港人最齊心的一次「活動」。之後幾年,人數已經大不如前,就算是今年,人數還不到當中一半。另外,召點亦都多了,失去了當年那份「集中力」、「凝聚力」。
自從開始關注政治時事經濟等範疇,示威事件越見越多,但質量竟每況越下。好多時xxx團體為了爭取yyy便來一個遊行到禮賓府的親子活動,意識形態多於實際影响;訴求多了,但以一個局外人來看,有的訴求真係得啖笑 ( p.s. 觀點與角度問題,不關己的可能真的好小事,但受影响的郤是生死攸關 );對於政府,正確的應是禮賓府的工作人員來說,接示威信就像主禮日去教堂般的例行工事,習慣了。
理論上,一個受人愛戴的管治團體應是廣接人民意見而推行政策,從而改善人民生活;但當訴求太多太雜,兼有所衝突時應如何應付呢?那就要看看他的管治智慧了。理論還理論,現實上,一個政策的推行一定會令某一團體的人受到不公平對待;作為政策規劃者,可做的是去平衡當中的利益,又或者會否利用補償機制盡量減低推行政策所收到的阻力,此之為政治智慧。
香港的政治體制是非常獨特(騎呢)的,管治團體沒有實權,而歷史因素亦令他們注定不是管治人才,此之為不能兼不為也。另一邊箱,沒有培養政治人才的良好環境,那怕換多少次管治團體,都很難帶領香港再上一層階;老實說,現階段,我看不香港的將來...
議員,一班聲稱為人民反映意見的人,真的嗎?議員也分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前者百萬年薪(有的是兼職身份添,可見呢份兼職是如何好賺),後者頂多三十萬年薪;但市民看不見前者的「成就」,反而後者郤幫到市民最多,唔信?可留意那些寫著「成功爭取xxx」是什麼人寫的。
環保團體,開口唔係說那會破壞環境,就埋口影響生態,總之唔好發展,要保留一切、維持不動最好!其實,有否想過,發展與保育並沒有抵觸呢?看看日本,一方面發展得很有規律,另一方面保育也做得很好;再遠的不說,看看中國某些地方,同樣兩者兼備。只是我們香港管治班子的豆腐腦喜歡「創造性破壞」而已。
年青人,喜見年輕人多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有時郤覺得「too...
15/2 續情人節
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