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4, 2011

每況越下 --- 社會篇


七一,唔知幾時開始由主力慶祝回歸演變成遊行。最震撼的一次應是2003年那次了,是我有生之年見過香港人最齊心的一次「活動」。之後幾年,人數已經大不如前,就算是今年,人數還不到當中一半。另外,召點亦都多了,失去了當年那份「集中力」、「凝聚力」。

自從開始關注政治時事經濟等範疇,示威事件越見越多,但質量竟每況越下。好多時xxx團體為了爭取yyy便來一個遊行到禮賓府的親子活動,意識形態多於實際影响;訴求多了,但以一個局外人來看,有的訴求真係得啖笑 (  p.s. 觀點與角度問題,不關己的可能真的好小事,但受影响的郤是生死攸關 );對於政府,正確的應是禮賓府的工作人員來說,接示威信就像主禮日去教堂般的例行工事,習慣了。

理論上,一個受人愛戴的管治團體應是廣接人民意見而推行政策,從而改善人民生活;但當訴求太多太雜,兼有所衝突時應如何應付呢?那就要看看他的管治智慧了。理論還理論,現實上,一個政策的推行一定會令某一團體的人受到不公平對待;作為政策規劃者,可做的是去平衡當中的利益,又或者會否利用補償機制盡量減低推行政策所收到的阻力,此之為政治智慧。

香港的政治體制是非常獨特(騎呢)的,管治團體沒有實權,而歷史因素亦令他們注定不是管治人才,此之為不能兼不為也。另一邊箱,沒有培養政治人才的良好環境,那怕換多少次管治團體,都很難帶領香港再上一層階;老實說,現階段,我看不香港的將來...

議員,一班聲稱為人民反映意見的人,真的嗎?議員也分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前者百萬年薪(有的是兼職身份添,可見呢份兼職是如何好賺),後者頂多三十萬年薪;但市民看不見前者的「成就」,反而後者郤幫到市民最多,唔信?可留意那些寫著「成功爭取xxx」是什麼人寫的。

環保團體,開口唔係說那會破壞環境,就埋口影響生態,總之唔好發展,要保留一切、維持不動最好!其實,有否想過,發展與保育並沒有抵觸呢?看看日本,一方面發展得很有規律,另一方面保育也做得很好;再遠的不說,看看中國某些地方,同樣兩者兼備。只是我們香港管治班子的豆腐腦喜歡「創造性破壞」而已。

年青人,喜見年輕人多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有時郤覺得「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我明白,四曾天王 + 林d9 那副咀臉很乞人憎,但下下訴諸暴力、出位是否可達到目的呢?大家的物理層次不同,你是普通市民,他們郤是掌握大權者,以卵擊石絕非聰明人所為。況且,你們的行動郤令他們多了一個事例去抽水呢!

地產商 --- 以+x及uncle four為代表,我在想,呢幾年,十大打小人上榜人物,應有他們倆份。整天說地產霸權,說他們推高樓價。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雞與蛋的問題。新樓定價除了地皮外,亦受到同區二手樓價,既然二手樓價高,自不然新樓也高,反過來又推高二手樓價,誰是因、誰是果很難判斷。地產商可以控制新樓價格,但二手樓是自由市場,其實大家是有份推高香港樓價,何解唯獨地產商受罵?難道賺錢是原罪?

講開賺錢,地鐵、巴士、電力等「公用」公司,一話要加價便比小市民話無良,說甚麼有盈利便不可加價等屁話。呢個世界幾時變左賺錢唔準加價架?站在另一角度看,公用公司員工唔駛加人工咩?一方面要面對股東,另一方面亦要面對公眾,而加幅算溫和,仲想點?你看,同食物比,真係九牛一毛!咁不如回購吧?你認為由我們的政府人員去打理,效率會如何呢?想想領匯上市前街市商舖模樣吧!

討論、爭辯、咨詢、反對、改良再反對,很多資源、焦點落在構想層次,回歸後,失去了多少機會?當然,政府要負起絕大部份責任 (西九、啟德、港珠澳等),但臨門時又會殺出程咬金,其實我們亦都要負d責任。不要再懷念過去的輝煌成就,不思進取只會換來坐以待斃的結局。

唔想講個句都講埋,全世界都要親近中國,講與內地融合時,偏偏我們做孫的郤要獨立。任性可以,但唔係無止境吧?我們頑皮得起,因為還有「利用價值」,他朝效力減退,你道會如何?孫子何其多,為何偏偏要對你偏心?反過來,何不利用巨人,令自己更上一層樓呢?各取所需,偶然耍賴也無不可,但唔係淨係單方面伸手lor。

by 一個看不過眼的毒男

Wednesday, July 13, 2011

林少陽談怎麼避投資陷阱 (轉載)

林少陽談怎麼避投資陷阱:

「如果一家公司盈利持續高速增長,股價表現卻長期不振,與其高速增長的盈利表現不匹配的話。我們首先不要輕易下判斷,便以為是市場的錯。道理其實淺顯易明。我們必須承認,任何一個投資者對某隻股份的知識,都不可能比整個市場知得更多。因此,在普遍的情況之下,市場的價格,很可能就是某隻股份的應有價值。」

「當我們說某隻股票估值偏低的時候,我們其實是下了一個很自負的價值判斷,那就是我對這項投資的知識,了解得比其他投資者透徹。這個情況當然可能是事實。例如你是某家上市公司的老闆,或者高級管理人員,你知道公司剛獲得一個大客戶一張利錢甚豐的訂單,而且未來訂單還是陸續有來,公司的盈利在可見的將來都是只升不跌,但是市場給予你公司的評價,卻是認為你們是一家夕陽工業公司,估值只及一家三更窮五更富的小型出口企業的水平。」

「然而,我們不大可能對每家公司每個行業都有足夠地深入的知識,令我們很有信心地講句:『我比市場知道得更多。』因此,如果有一些公司的盈利,表面上看來是too good to be true 的話,那麼,事實很可能正是如此。」

「我們要投資於毛利率高於同業的公司,但不應該投資於不合理地高於同業的生意。因為即使其現時的超高毛利為真,亦難保他朝會喪失其目前的優勢,何況那亦可以是因為,其目前超高的盈利能力,根本就是透過創意會計手法(creative accounting)製造出來的。至於甚麼水平的盈利能力,是「合理地偏高」,甚麼水平是「不合理地偏高」,沒有一把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尺去量度,我們只能憑常理去推測。」

「很多時候,要我們自認無知,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自視過高乃人的天性。因此,每次有人向你兜售某個天下無敵的投資意念,並解釋那是因為他們擁有超凡的生產技術、優越的企業品牌、永遠不離不棄的忠實顧客,並且擁有優於同業的分銷及行政營運效率(例如其分銷渠道與別不同、以及管理人員與上市公司講心唔講金)的時候,我們就要提高警覺。」

「除了毛利率、經營成本與收入比率之外,我們亦可以從一家公司的現金流入手。雖然一家現金流表現欠佳的公司,不一定是公司的帳目有問題,但是我們知道,很多帳目有問題的公司,其現金流狀況都不好。因此,如果我們將所有現金流表現欠佳的公司拒諸門外,我們可能錯過像新奧燃氣之類的優質長線投資機會,其自由現金流自上市以來,都一直是負數,直至最近兩年,才出現重大轉機。」

「這類表面上盈利能力超高的企業,現金流往往都是欠佳。因此,他們亦是配售新股、供股、企業融資市場的常客。為免減低資金循環再用的效律,這類公司通常都是不大願意派息。然而,當這些會計知識變成投資者的常識後,這些『表面風光、內裡滄桑』的上市公司,往往不受市場歡迎。蝕本的生意沒人做,殺頭的生意卻大行其道。」

「投資者除了懂得會計帳目ABC之外,最重要還是對投資公司相關的行業、業內行規、毛利水平、該公司在市場中的相對地位、客戶口碑等,有足夠的了解,那才能真正做到「比大部份投資者知得更多」,即使從本質上看『個人』永遠不可能大於『市場』(個人的總和),我們需要的不是市場時刻的錯價狀況,而是偶然的市場效率失靈。只要每年出現一兩次錯價的情況,懂得好好運用的投資者,已經可以生活富足。至於其他時間,我們需要的是充足的定力,以及無比的勇氣,承認自己對大部份的投資項目是無知與愚昧,以抵抗每日不斷湧現、或大或小的市場誘惑。」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Best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