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9, 2010

面對自己

每個人都有D嘢唔想去面對,而我,是不敢正面面對自己。 在十八年教育下,我可說是一個「正常」的產出品。從小到大,創意欠奉,對一切事物不求甚解,甚至乎抱著「不要問、只要信」的心態活著。踏入職場,沒有規劃,沒有目標,可用「短視」來概括。翻看求人不如求己、今是昨非、無謂等政府打救及當中留言,真的感概良多。自問經歷極少兼視野狹窄,對於好多社會問題都近乎零看法,甚至乎關乎自己前途問題,也不能問心,而要請教人。 我問得最多自己的問題是:知唔知自己想點?喜歡什麼? 我的答案是:唔知。 有日INTERVIEW時,主考官問我中、長期職業規劃如何?我真的想對他說我唔(未)知。作為一個背答案長大的「學生」,都是說些從頭學習、三五年後做到高層的假大空答案。若果他問為何選擇這份工/這公司,相信我會出醜於人前。一個連自己都唔清楚自己想點的人,又如何可以在踏出校園後找出一條康莊大道呢?五年了,話長唔長,話短唔短,但自己仍在「潛水」階段;可悲的是甚至乎能否浮出水面都唔知,連我自己都唔清楚自己有否能力去達成呢個願望,又或者我根本一塊石頭 --- 注定是沉。 好多人會說,生活充滿選擇;對,人越大,選擇便越多;另外,選擇的難道也越大,因為我們背上的束縛令我們承受不了選錯的後果。每一個選擇是在take risk,未來是不確定的,對與錯只有選擇過才知;你越年輕,機會成本越少,甚至乎可以從頭開始;當然,家底亦都係一個因素,若出生於富二代,任性的容忍度也多一點。其實每人一出生已經處於不平等,我相信這是注定而不可改變,所以亦都不必去埋怨;要做的是怎樣盡量利用身邊資源去突破環境。結果可能向好、可能不變、甚至變得更差,但起碼作出努力過;遺憾的是我並沒有勇氣這樣做。 讀書時,縱使沒有努力地去溫習,成績點都唔會太差,始終會有人差過自己(我並不是想吹噓);但出來職場,無分數可參巧,亦都無一條「無敵公式」能達到成功,令...

Saturday, November 06, 2010

發達容易、搵食艱難

今個星期最大件事嘅係美聯署所謂嘅QE2同美國中期選舉,講下第一件先。 QE,講到明買國債,話比全世界知要壓低利率,好讓重訂利率維持低水平,間接減低負資產出現同阻止樓價下跌。同時間,利率低企,醒目資金會因息差而外流,造成美元滙價下跌,希望振興出口,但我覺得反而係為左製造輸入型通脹。若果通脹可以達到聯署局所定下嘅目標,即資產市場上升所造成嘅財富效應,會加強左人民嘅消費信心同意欲,從而借錢消費、投資,帶動資金流動,加上企業投資會增加在職者薪金、開創新職位等都會令美國本土失業情況有明顯改善,最後職位會慢慢向好。再推落去,就業市場向好 --> 消費、信心會繼續上升 --> 資金流動率增加(V),cost driven 嘅通脹會演變成demand push 嘅通脹 --> 企業增加投資 ---> 帶動就業同薪金上升,不繼循環落去。 以上係我認為聯署局作出QE嘅原因,若今次唔得,咪再QE 3、4,不到黃河心不死。 無疑,以上係學術上嘅嘢,真實情況有無誤差,好難講。但可以肯定嘅係,製造輸入型通脹時,熱錢流出美國/發達國,流入新興、商品市場,係海量資金嘅驅動下,相關市場會脫離基本情況而上升,同時間波幅會擴大,進入所謂嘅泡沫市。匯率上,會因貨幣強勢而削弱出口競爭力,巴西、馬來西亞、中國、越南、南韓、澳洲、印度等都先後以加息、稅項等條件防範資金流入,可見將來「戰」況會越演越烈。 作為資金自由進出,無獨立匯率、利率政策,輸入型通脹,加上背靠中國嘅香港,無疑是熱錢嘅天堂,亦都最受惠於QE,所以近日港股係強到無朋友。通脹預期下可以講係局賭,無產者會被剝削,所以小弟認為,作為藥引嘅QE,會推動市場進入非理性階段,亦即所謂嘅牛三。係泡沫市場中,想浸泡泡浴,但又唔想係退潮時裸泳,必須製定一套甚至幾套應對方法,務求令自己係財富轉移嘅「遊戲」中,能做到全身而退。 小弟股齡尚淺,初踏股場,係上一次波浪被人剝光豬。經過呢次教訓,希望作出步署,係參加PARTY同時,能有風險意識;亦都借此平台,能集各家策略,強化自身經驗值。 以下係我嘅睇法同策略,會不時修改: 1....
Page 1 of 6012345Next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Best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