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千變萬化,市況天天在變,少一點心血及耐力都會輸多贏少。
我並不是價值投資者,亦不是技術派,可以講係半桶水,有嘅只不過是自己感覺良好嘅估值標準,而這標準好多都是集各家之大成,甚麼市盈率、市賬率、股息率、股本回報率、資產回報率、負債比率、存貨周轉率等等,都會用上,視乎調研公司是屬於甚府版塊。對於非量化因素,如管理層誠信、行業前景、同業競爭、護城河等,我所靠的是大量閱讀,從當中訓練思維技巧,希望能早一步從一點一滴的信息當中發掘投資優勢或是未來趨勢,當然小弟還在學習中。
香港股市體積不大,要操控相對上是很容易。科技發達,消息傳遞快速,所以造成港股price in 消息可以話係極快,一路以來所謂牛、熊市周期越來越短,以往是以兩、三年計上,但近年卻多是兩年以下,所以有人會以狼市言之。
基於以上觀察,傳統buy and hold 近年可謂不受歡迎,皆因計及「安全邊際」,可buy and hold 股票相當少;另外,對於所謂「發展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有否足夠力量去保護個人投資者?歷史事件似乎並未令當權者吸取教訓,相反,為了快速達到目標,監管水平不進則退,君不見近年出事事件數量有上升趨勢麼?再多說一點,一個全球性金融中心應有不同種類資產供投資者參與,但看港金融市場唯獨股票獨大,哪些長線基金喜歡的債市、市容大很多的匯市卻受冷落,不計交易金額,看不到有甚麼優勢。
回說個人組合,近排操作不太順。中資金融股受前景不明而上落不大,大價股不是市場焦點而令指數看似進前不多;細看之下,細權值者卻精彩無倫。
基於市場特色,組合開始會以市場趨勢理念為主,賣出一部分大值股,買入細值股。前提是:
1. 大價股與中小價股比例多數是六四或五五
2. 當中大部份是中資股
3. 買入或觀察之中小價股可能是熱炒版塊,可能是被冷落版塊,唯一條件是估值不高
4. 每星期觀察及總結,不注重持有時間,只注重標的質量及市場估值
試驗兩星期前開始,有些標已標升,如1225(沒有持有),有些標緩慢上升,有些卻原地踏步,希望能有正回報。
再說港股,正如前面言,有點禾雀亂飛情況。本地零售股與大價股可謂天壤之別、冰火兩重天;指數平穩下,內裏卻波濤洶湧,有點山雨欲來感。小弟沒有水晶球,不知來日股市升跌;亦沒有全職投資者般研究衍生工具對大市的啓示;唯一可以做的是繼續學習估值,買入有點安全邊際目標,當然,會以拙劣技術分析計出買入位,嘗試「買到最祗」;有價值投資者謂不需止蝕位,但小弟唯在學習中,對於估值有很多不足之處,錯誤買入可能性不能忽視,所以視止蝕為保本之道。
正所謂「八仙過海」,買股票是以賺錢為主,並不是考眼光遊戲;看官會說小弟市儈,但這是事實。價值投資派也好,技術也好,天星也好,拼圖也好,賺錢才是硬道理。
再談另一火熱處 --- 樓市。即使使出如來彿掌、九陽神功,若上升本因沒有消除,一切招式都會徒勞無功,空有招式卻沒有內功,靠嚇居多。不想著墨太多本因及解決辦法,因各大評論比起小弟意見更好,最重要的是在位者會實行嗎?講多過做,講嚟做咩呢?在位者只是打工仔,會越位越權嗎?小弟唯一看到的機會是打工仔沒友連任包袱,可能趁此「玩舖勁」。
無論是幾多後也好,要玩樓市遊戲首先要有本,無本者無權說項,甚麼價錢貴,供不起,煩請看看每月有多少剩下吧。連養自己都有問題、甚至要向父母輩伸手者請做好本份才遊行吧。背景不同,生長環境不同,各人價值觀也不同,絕不可以自己思維眼光去看待別人。
後說社會,爭吵不休,內鬥消耗大部份社會資源;當有新政策推出,當中牽涉到的討論、討價還價佔去大部份時間,往往失去實行時機或給競爭者迎頭趕上,說不上可悲,只可搖頭嘆息及說可惜,卻甚麼也幫不上,可能這是欠缺強勢當政者的表徵吧。
2025年十大社交媒體趨勢
2 weeks ago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