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6, 2011

回應

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939300&extra&page=1

一篇長長的自白,一篇看完後很有共鳴的文章(至少自己是如此),道出現在香港青少年在職場、人生上的苦況。

很努力的看完大約一半嘅回應,大約分為三派:


  • 路過派 --- 留言都係一句起、兩句止,離不開「努力」、「god bless you」等安慰說話;
  • 同路派 --- 都係一大篇文章分享自己苦況,有的比樓主差,有的比樓主好一點; 
  • 樂觀的會勸樓主面對現實,繼續努力,認為終有一天會出頭; 
  • 悲觀的會呻社會、呻僱主等;  
  • 反對派 --- 主張樓主只懂呻、埋怨,郤沒有反省自己嘅不足,還拿自己、朋友例子證明只要努力,比樓主更差嘅出生都可以上位;更極端的會清清楚楚說出樓主的不是; 
與事主相比,相信我的際遇還可以。自少讀書不錯,上大學又拿到奬學金,自己亦都幫親戚補習,基本上自給自足。

無人生經歷的我,一直都活在「童話」中;畢業後,便要進入現實世界,你不是在與同齡的人競爭,是與全世界的人競爭,不只同輩,更有前輩、後輩。

這個世界的鐵律是「成王敗寇」,結果不合格便是不合格,沒有人會在意你當中的過程是怎樣的努力;

我很認同每一代都有獨特的問題,都會有嘢要呻,有嘢要埋怨;上一代會「gou」一聲吞左佢,又或者呻過便算;相反,近呢一、兩代傾向大聲講出不滿,要全世界都知;怨氣在近幾年越嚟越多,我認為係社會結構出了問題(詳請可以講好多好多);

無耐社會環境不會如你所願的改變,想生活稍得好,便要懂得社會生存規則;

現在八十後要埋怨的一點是沒有上位機會,我年幾前都係咁諗,因為無得上位,便代表沒有權,最緊要的是薪金不能大幅度提升;正如樓主所說,在同一位置上等僱主加薪,最多都係幾個巴仙,話唔埋加薪變加辛,到頭嚟得不嘗失。

可能聽得太多,亦都識得一些比我年長少少的前輩,現在,我較為認清事實(當然係某些人眼中,我還是薯o麥一名),作為一個炒賣城市,有謂「發達容易,搵食艱難」,倒不如開展副業(炒賣),好過一味地追求做到某位置。(當然,若遇到有好的機還,還會認真地sip位上)。

前排看了一段97至03時期的香港史,經歷過三次低潮的我們,再加一大堆外因內患,打工已經沒有以往的風光(我指一般性來說,不要同我講霍建寧嘅打工皇帝):

  • 結構性轉型,令需求單一化或減少;
  • 供應激增,全世界嘅競爭;
  • 員工的議價能力大幅降低;
  • 公司結構令上位機會減低;

我寫這些並不是想指出青年人的不是,又不鼓勵一味去炒炒炒,我淨係想講出社會嘅實況,好等年青人(尤其是在學的)知道多一點,讓他們趁還有時間,去規劃自己的人生、職業等一切,總好過乾等吧。

Tuesday, February 22, 2011

沒有一樣工作,值得拿命去換(轉載分享)


我是一個便利商店的早班正職人員,每天早上8點上班下午4點下班;月休5天,扣除勞、健保後平均月薪22000。

但是如果你問我一年以前的工作待遇;最基本的喔!不包括獎金!月薪35000(底薪32000+津貼3000)保障年薪14個月。

我在12年前退伍進入銀行工作,從最基礎的一般櫃台行員做起(當時的起薪25000);那時聽人家說在銀行要升遷,最好要有證照與高學歷的加持,於是我在入行後的隔年,選擇假日進修,費時3年拿到財金碩士學歷;並且在我踏入銀行業起的5年內,將金融研訓院與證期會還有保險公會的金融證照幾乎考齊!

從證券商高級業務人員、期貨商業務員、投信投顧業務員、票券商業務人員、信託業業務人員、銀行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人身保險業務員、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財產保險業務員、金融市場常識與職業道德、外幣收付非投資型保險銷售人員、理財業務人員……夯不啷噹的12張證照,累計花了我一萬多元的報名費,與無數的時間在念書上。

終於;我有幸在我踏入銀行業的第5年,轉到理財業務部門服務,開始了我百萬年薪的職涯;因為我踏入財富管理這行的時間點,正好是全球股市正處於向上攀爬的顛峰時間;投資商品不管賣甚麼給客戶,客戶幾乎都是賺錢,所以我每個月的業績獎金大都是20萬起跳,我的平均月薪介於20~30萬元之間。

是的;沒錯,我曾經是一個年薪400萬以上的理財專員!

我們的業績獎金算法,是以底薪為基準;底薪乘以十,就是你每個月最基本的手續費收入之業績目標,當妳的手續費收入達到目標後,所有收取手續費中的十分之一,是你個人當月的業績獎金。

以我個人的業績算法為例:
底薪32000! ×10=320000…業績目標
假設當月手續費收入2000000 ÷10=200000…業績獎金
200000+32000=232000…我這個月的薪水

相信在此你們也發現,銀行在銷售理財商品時,所收取的無風險手續費收入有多少了吧,難怪現在的銀行一窩蜂的投入財富管理的市場中。

且為了加強我自身的本職學能與競爭力,我之後更利用假日自費進修CFP課程,終於在2008年,我通過了五個模組的測驗,拿到了CFP認證。

那一年應該是我人生的職場顛峰吧,我名片的抬頭從業務主任變成業務襄理,我的基本起薪從32000,調高為35000;但是我做的還是理財專員的工作,服務的還是那一群客人。

儘管我名片的抬頭從理財專員,變成資深理財專員,到理財中心業務主任,現在是理財中心業務襄理;但是我的本名還是不變,還是36年前我媽幫我取的那個!

2009年是我從雲端跌到谷底的一年;我在那年的5月因為猛爆性肝炎住院!!!

猛爆性肝炎---一種致死率90%以上的急症!

我還記得,我當天中午是因為肚子痛到站不直,才去掛急診;在急診室驗完血、照完超音波後,醫生馬上安排我住院,因為我當時的肝指數,也就是俗稱的GOT/GPT值是2974---(正常的肝指數是在40以下!)

而超音波的報告顯示,我的膽囊是一般人的1.5倍大;正所謂肝膽相照,因為我的肝臟發炎而併發急性膽囊炎!

醫生說我運氣真的很好,如果我沒有併發膽囊炎,就不會肚子痛到掛急診,就沒有機會在猛爆性肝炎發作前趕緊住院治療!

我在醫院躺了一個月;其實猛爆性肝炎也沒有甚麼不舒服,就是很累,人覺得很累,但是卻累到睡不著覺,全身無力,在我住院初期,連上廁所都要人家攙扶。

在我住院期間最讓我難過的是,我當時2歲的兒子在病床邊跟我說:把把抱抱!

我竟然無力起身,將他抱在懷裡;盡管時間過去已久,但現在有時午夜夢迴,我突然想到那時的情景,我真的心中還是會有想哭的衝動!

當時的我真的很怕我就這樣離開人世!

如果我走了!?

我兒子怎麼辦?我老婆怎麼辦?我爸怎麼辦?我媽怎麼辦?

所以在我出院之後,我就把工作辭了!

如果你問我:在銀行工作了12年,我有甚麼成就?

親朋好友所預期的,大家所想的那樣,一家大型金控旗下銀行的分行理財中心小主管,兼任理財專員,連續六年三百五十萬元左右的年薪,一台三菱Outlander 2.4休旅車、台北市 50坪 加停車位的社區住宅、銀行帳戶裡七位數的存款。

妻子、兒子、房子、車子、銀子五子登科,也許很多人會羨慕我小有成就,但是在我生病之後,驀然回首過去,我會告訴你這不是幸福更不是快樂。

因為在瘋狂的期待將來有著百萬年薪、名牌轎車時,你的下場十分有可能像我一樣;這些奢侈的物質生活背後,是我犧牲了身體健康,與許多陪伴我兒子成長的時間去換來的,這些奢侈的物質生活,對許多理財專員而言,根本連去使用的時間都沒有。

從我擔任理財專員開始,假日可能別人是全家大小一起出遊,但我是去補習班上課,念書準備CFP考試,為的是要自我成長,讓我在財富管理這條路上走得比別人更長、更久、更寬廣;但是我犧牲得卻是自己休養生息的時間,以及和家人一起相處的時光。

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我幾乎是一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不騙你,我真的有客人,在半夜3點,美國股市盤中大跌時,打電話問我美國股市發生了甚麼事?

我還記得那天我正好也失眠睡不著,盯著電腦螢幕的Stock-Q網站,思索著該如何面對明天客戶投資虧損上門詢問時,我要用甚麼理由、應該怎麼解釋美股的大跌、歐股的下挫、亞股的修正?

客人聽我在半夜3點還可以很清醒的回答她問題,跟我說:嗯~我有隨時在注意市場變化,我是一個很盡責的理財專員?!

一個很盡責的理財專員!?

好一句沉重的讚美,但是你可知道在這句讚美的背後我犧牲與付出了多少?

曾經在電視新聞中看到,新聞節目專訪某銀行的一位超級理財專員,他說他可以背出他所負責客戶的身分證字號!

這哪有甚麼?這是擔任理專的本職學能,這剛好而以好不好;我的前20大客戶,不要說他本人的身分證字號,包括她的家庭成員,聯絡電話、工作背景、我都如數家珍;更遑論客戶目前的投資商品與過去的投資獲利狀況、目前資產配置情形我都可以倒背如流!

而且為了讓自己顯現的專業,我花錢、花時間念書考額外的金融認證;為了維繫我和客戶之間的關係,我還曾經幫客戶念大學的女兒做過財金相關的作業報告;假日,和一個虔誠的基度教徒客戶,參加他們教會的禮拜,儘管我家是拿香拜拜的,但是為了保持和客戶良好的關係,我不敢拒絕她熱情的邀約,我還是去了...!

花時間維繫我與客戶之間的關係,最直接忽略的就是和我最親近的家人,在我生病之後,更讓我驚覺,如果沒有機會和妳的家人,一起享受這一切,那麼我這一切的努力都是毫無無價值的…!

因為當你如果不幸遇到和我相同,這個大病初癒的時候,你就會和我一樣恍然覺得,你過去所付出的一切,是將一生最寶貴的青春架構在自己的痛苦上,只是為了去追求人人所稱羨的名利雙收,你將會發現,你所做這些是多麼樣的不值得!

我還在銀行擔任理專時,每天注意的,不外乎是今天股市的漲跌幅多少、線圖走勢的技術分析如何、各種市場訊息該如何解讀;然後統計我今天賣了多少基金、保險、連動債,累積了多少手續費收入、我這個月業績獎金可以領多少?

之後再統計我的全行排名是第幾名,年終尾牙宴上可不可以上台接受董事長的表揚,從他手中接過一張製作精美、內容讚揚嘉許,但是成本不到100元的獎狀!

而在我追求所謂的成就的同時,卻完全忽略了我兒子從出生,到會坐、會爬、會走路;忽略了他會哭、會笑、會搞怪;我當時甚至覺得,這個臭小子在我專心研究技術分析時,纏著要我抱他很煩!?

我還曾經一個禮拜,出門上班時他還在睡覺,下班到家後他已經熟睡了,一整個禮拜沒有看過清醒的他!

而現在;我竟要從我老婆過去所拍的照片,與錄製的影像檔中,搜尋我兒子從出生到2歲前的成長紀錄與回憶!

天啊!我真的是一個不盡責的父親!!!

十分之一的手續費收入當業績獎金?所以手續費收越多,業績獎金就賺越多?

各位~那些只不過是老闆用盡你的時間、榨乾你的精力之後,吐回一點給你而已,比起你的犧牲與付出,這些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在我大病初癒之後,我精算了一下,以我過去所累積的所得,加上父母將來應該會留給我?我其實真的可以不用再出來工做了;但是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因此我選擇了一個上下班時間固定,簡單無業績壓力的工作來做!

我朋友笑我說,我應該是中華民國便利商店始上,最專業的收銀員了!

因為哪一間便利商店的收銀員有10年以上的金融機構現金收付相關工作經歷,擁有財金碩士學歷,12張專業金融證照,外加CFP認證的呢?

現在我的月收入不到我之前的十分之一,但是我每天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陪我兒子,可以準時10點上床睡覺,有充足的睡眠;下午四點下班後,可以去附近小學操場慢跑 3000公尺 ,五點回家洗好澡後,開車載我兒子去接我老婆下班;我不用擔心全球股市大漲大跌的影響,我不用擔心手續太少會被釘業績;我只要擔心我老婆今天上班累不累?我兒子今天過得開不開心?我老爸的血壓有沒有維持正常?我的肝指數有沒有在正常範圍內!

前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國民黨榮譽主 席連戰 先生的長公子連勝文 先生,日前在辭去悠遊卡公司董事長一職時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工作,值得拿命去換。

聽的我真的是感觸良多、心有戚戚焉啊!

也因此我覺得我這個病,生得很值得,因為它讓我看清楚與體會到,人生在世最該要在乎的是甚麼?

如果現在有人問我,我的成就是甚麼?

對我來說錢夠用就好,該玩樂的時候就要玩樂,該睡覺的時候就要睡覺,現在的我,能夠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對我最重要的家人身上,這就是我的成就!

對人感恩,對己知足,就是幸福人生。

Sunday, February 20, 2011

當香港房價遠超紐約(轉貼)


http://news.mingpao.com/20110220/vze1.htm


周日話題﹕當香港房價遠超紐約


在眾多世界城市當中,香港的樓價到底算不算昂貴?和許多朋友一樣,筆者一方面看見地產代理門外的數字節節上升,卻又未能忘記九七年來的多次大起大跌,既急於上車卻又怕因為上錯車而車人亡,對樓價的統計也就特別敏感。


國際的樓價比較研究近來經常在媒體出現,紛紛宣稱香港樓價「全球最貴」。但細看之下,又好像每一個都有些明顯缺陷,例如研究的涵蓋面不足。香港政府和地產商則又有另一堆他們自稱「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測量樓市狀,但筆者對這些指標又感到相當懷疑。舉個例,年輕人因樓價高企而被迫成年後甚至結婚後仍與父母同住,數字上也會減低住宅單位需求,但這並不等於他們過得很快樂;又或者他們因為收入不穩,被迫買入比計劃中面積較小和價格較低的單位,這也會推低他們的供款比率,卻不等於他們滿意新的居住條件。


香港文員 vs. 紐約文員


筆者最大的懷疑,是這些指標都很「不及人」。說了老半天,大多數人都難以想像和自身處境有什麼關係。相對看那些不知從何而來的指標數據,何不化繁為簡,在兩個城市找兩個條件相近的住宅單位,再找兩個條件相近的家庭,看看他們能不能實現置業的理想?這樣的統計儘管未必完整,但最少容易明白。


於是乎,筆者做了一個小小的想像實驗。


以香港和紐約為目標城市,筆者在地產網站找到兩個住宅單位的廣告。它們都在多層大廈,建築面積大約都是八百平方英呎,乘搭地鐵到市區大約都需要半個小時左右;香港那一間的售價是390萬元(港幣,下同),紐約的則是293萬元。單看價錢,在紐約買房子比在香港便宜。


但房價只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是家庭收入,在此以普通文員的收入為基礎設定。為什麼選文員?因為他們的工作可比較,勞工權益法例暫且不提,一個普通文員的工作在兩地的分別應該不大。再者,兩地普通文員的收入剛剛好和兩地的人均收入相當接近,很有代表性。


假設香港有一對夫婦,我們暫且稱為陳宅,他們二人都是文員。按香港統計署的數字,2009年香港普通文員的平均月入是10244元,即陳宅的家庭收入是20488元。按香港稅務局的計算,如果陳生陳太分開報稅的話,今年二人的薪俸稅合共是596元。換言之,他們每月的稅後收入是20438元。


來到紐約,我們找到李生和李太。他們也是文員,而按美國勞工部的數字,2009年紐約普通文員的平均月入是24200元,即李宅的家庭收入是48400元。美國稅率較高,而李生李太除了要繳交美國聯邦的稅款外,還要繳交紐約州和紐約市的稅款;同樣是夫婦分開報稅,今年二人的薪俸稅合共是99528元。換言之,他們每月的稅後收入是40106元。


接下來,我們要把兩個家庭的住屋開支比率劃一。這是因為如果把香港陳宅的比率訂得較高,未免變相認同香港人犯賤,分析還未做完便自己把香港的高樓價合理化;方法學上較簡單和公平的做法,是將兩者劃一。


假設香港陳宅和紐約李宅同樣都以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作為住屋開支,那麼他們要多少時間才可以買到那個八百呎的單位?簡單的把樓價除以年薪的三分之一,得出在紐約要18年,香港則要48年。這組數字說明,在香港,如果你和你的伴侶也是個普通文員,就算從你畢業後上班的第一天開始起算,到了你退休的那一天仍然會買不起那個八百呎的單位;在紐約,你卻可以。


當然,以上的推算忽略了很多重要的變數,例如銀行按揭利息和相關的稅務減免,也沒有計算到紐約明顯較高的物業稅/差餉稅率,和紐約市內的銷售稅。但考慮到兩地樓價與工資有極其巨大的差別,筆者相信就算把這些變數計算在內,也不能扭轉香港陳宅比紐約李宅難過的結果。


文員買不起八百呎 「天經地義」


這個想像實驗試圖把住宅單位和工作職位的差異盡量排除,顯示出兩地樓價的真正分別。這種比較相當重要;如果僅僅把目光限在香港,我們或會覺得兩個普通文員買不到八百呎的單位是「天經地義」,要怪只有怪他們自己沒有高薪厚職,或者不肯節衣縮食。然而當我們看到另一個世界城市中處於同樣位置的兩個人,既沒有高薪厚職也無需要節衣縮食,卻仍可以住到這個八百呎的住宅單位,本來的理所當然也就變得既可笑又可恨。香港人心甘命抵居住的狹小房屋原來是個個醬缸;明明很臭,但當人人都為此而賣命時,就會說成是香,更會把說是臭的人打成異己。


回到這個想像實驗的結果,最少可引伸出兩套結論。


第一套結論相當簡單﹕要不是香港的樓價太高,就是香港的工資太低。要注意,這個想像實驗是以普通文員為收入設定的,而他們的工作如果可以外判的話,都已早早遷到中國大陸或者印度了;留下在香港和紐約的職位,恐怕都難以遷移到其他地方。既然如此,為何香港文員的工資會比紐約的低這麼多?這需要另一篇的長文去討論了。


第二套的結論,則是筆者從今天起,或者很難再有膽量批評學生過於急功近利,沒有冒險精神了。這原來都是環境使然。筆者的很多學生都只關心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薪金如何,在大學生活當中想盡辦法為自己的履歷鍍金,希望踏進跨國企業的管理層之後便能扶搖直上。什麼自我創業,或者個人經歷的反省,對他們來說似乎過於奢侈。


談理想 機會成本太高


事實上也很可能是,因為機會成本太高。按上述的推算,在紐約,一個大學生畢業後決意闖蕩江湖,成功了固然可喜,然而就算失敗了夢碎了,做回一個普通文員,生活仍然可以過得去。在香港,同樣的選擇卻可能意味年過三十仍睡在父母公屋單位的客廳,試問我們又怎能忍心說年輕人沒有冒險精神?


於是乎,我們再次從統計數式回到人的生活和故事。現時許多樓價高低的討論都只重視機械化的數據收集和比較,而忽視了任何的樓價評論都不可能抽離於一些基本的價值判斷。在滿山木屋的年代,我們曾以人均二十多平方英呎為標準,今天的社會當然不可以接受。面向未來,香港人又可否訂下一個新的目標,確立一個新的住屋標準,視之為城市發展的目標?


要達到這個理想,大興土木無可避免。但在理順香港的土地政治經濟之前,這理想又會否變成另一輪的官商勾結和逼遷重建的藉口?房屋問題,就是如此的一環扣一環,最後還是離不開政治。


文 梁啟智


圖 chan+man


編輯 陳嘉文

Saturday, February 19, 2011

經濟理論 --- 加息(3)

其實呢個課題真係可以講幾日都講唔完,我再嘗試下點樣理清經濟、通脹、息口等嘅關係。
經濟同通脹有四個唔同組合:
  • 高經濟增長 + 溫和通脹   (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嘅中國)
  • 高經濟增長 + 高通脹 (而家嘅中國)
  • 低經濟增長 + 高通脹 (70-80年代嘅美國)
  • 低經濟增長 + 低通脹(甚至負通脹) (2010年嘅美國)

投資環境(經濟增長率 - 通脹)最好嘅係 1,而3 係最差,所以係2008年尾至2009年嘅中國股票市場回報係相當高,相反,係滯脹(3)情況下,股票市場嘅回報好唔得去邊。

根據近來美國嘅經濟數據,經濟增長似有加速嘅跡象,而相對佢嘅通脹指標仲係徘徊係低位,開始由4進入1,所以呢幾個月美股強到無朋友。

而中國郤因高通脹嘅關係,會減慢經濟增長而出現GDP ~= CPI,甚至有跌入3嘅可能,所以A股同有中國概念嘅港股(尤其係國企指數)就如扶不起的阿斗咁,點都升唔起。

咁多年以來,各國政府都希望利用政策去做到1嘅情況,可惜嘅係維持唔到太長時間,始終市場/人為因素變化太多,好多時都係兩個極端之間循環,就是所謂嘅經濟周期。

2009年,中國掦言用四萬億投資去刺激經濟,加埋民間資本,總數超過二十萬億,造成2009-2010年中國嘅貨幣供應增速極高,令到中國係今日面臨高通脹;為左社會穩定和諧,便要用利率政策去減低通脹及投資意欲,寧願要一個稍為低嘅經濟增長(~7-8%)及溫和通脹(<3%)。

由於實體經濟回落會先於通脹(投資減少 ---> 企業盈利減少、消費需求回落 ---> 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需平衡再轉為供過於求 ---> 通脹回落),回報會係一開始時有所減低。

但當通脹有所回落,情況會慢慢轉移到4。

係呢個時候,政府見減低通脹有成效而經濟有點不振,便開始轉變政策,由緊入鬆,正如現在美國般。

正如前所述,經濟會1->2->3->4咁循環不息。而息口會因應經濟同通脹係邊一個情況下而作出調整。

而若果再加埋同股市嘅關係,就更加更加復雜。

Friday, February 18, 2011

經濟理論 --- 加息(2)

比多一個概念先:

唔同資產會有唔同嘅風險,係比較唔同資產嘅回報吸引力時,要計埋當中所受嘅風險程度。市場一般價將美國三十年國債息率定為無風險利率(risk free rate --- RFR)(以前可能好穩陣,因為唔相信美國會賴債,但今日其實已經係超錯),股票嘅風險較高,所以要求嘅回報(股票市場嘅息率)會係無風險回報上加一個溢價;溢價幾多就好視乎市場對股票/經濟前景嘅睇法,樂觀時可以係負溢價(皆因除左息之外,仲可以係資本增值,兩者加埋會高過RFR),悲觀時溢價會好高(息口要計埋資本減值幅度)。

其實以上所講嘅咪係所謂機會成本概念。


>>>姐係當通脹嘅時候, 政府就加息, 收緊銀根, 而當消費支出指數低嘅時候, 政府就減息, 減少市民開支


好啦,講翻你嘅問題。

或者咁講你可能會易理解:
  1. 加息,通常都係存貸息都加;
  2. 加存款利息,咁相對其他資產上嘅投資價值會上升,因為息多左,咁某部份資金會由其他資產流入銀行存款
  3. 當中資金有普通市民嘅資金,亦都有企業本來用嚟投資嘅資金
  4. 而加貸息,其實係增加左投資成本,對於企業嚟講,回報少左(甚至負),自不然會減低投資興趣,寧願將資金泊落銀行、國債等收取風險少一點嘅工具。
  5. 兩者都會將流動係市場嘅資金減少,m 同 v 同時下跌,p 理論上自然會回落。
  6. 但同一時間,太高息會令經濟失去動力(因投資落實體經濟上嘅資金少,自不然會減少器材、買地起工廠、減少人手等),經濟有很大可能會掉頭回落。
好啦,正如你所講,若消費不振,投資意欲不大兼有閒置產能時,經濟唔荒好,呢個時候政府就要運用貨幣同財政政策去刺激經濟:
  1. 減息:a) 存款、國債等嘅回報減少;b) 融資成本減少;兩者都會將資金由銀行體系抽離,進入市場(m 及 v 上升)
  2. 增加政府開支:由於減息效應有滯後性,短期嘅投資空缺要由政府擔任,務求做到短時間增加需求而帶動投資上升/降低閒置情況
  3. 由於呢d政策由開始到見到成效係要時間,市場對企業盈利未感到樂觀,反映在股票市場上;
  4. 減息幅度要到咁上下(~2%)先會驅使更多資金抽離銀行體系;
所以一開始減息會對資產市場不利。

而減息一段時間後(幾耐就視乎經濟有幾差啦),由於增加嘅資金會投資於實體經濟(買器材、工廠、請人),並沒有多餘資金去炒呢樣炒個樣,所以通脹一般嚟講係溫和(由基本需求帶動)。就業率上升下,消費回升,導致企業盈利跟隨上升,股市都會提前反映而上升。

到後期,資本市場回報大過實體投資,資金會相繼進入資本市場去炒炒炒,咁通脹會開始拋物線咁上升,對於企業盈利會不利(原材料上升,一時間成本未能完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要硬食),咁又循環到加息調控經濟過熱、通脹升溫嘅階段。

Thursday, February 17, 2011

經濟理論 --- 加息

事先聲名,小弟並不是讀經濟科出生,以下都係小弟係呢幾年嚟睇書、雜誌同評論度學翻嚟,若果當中有咩錯誤、謬論,善心人可以留言,指出錯處,好等小弟改正。

================================
首先要有d基本概念先:
1. 通脹 --- 通脹其實係一種貨幣現象 - 過多貨幣去追逐有限嘅資產/實物。量度通脹通常會用cpi或消費支出指數,但由於各國消費結構不同,這些指標都未能完全反映通脹,只可作為一個參巧。

2. 貨幣供應 --- 一般有三種(M1, M2 同M3)。基本上,一個國家嘅貨幣供應會同佢嘅GDP及通脹有關,Formula 如下:貨幣供應增長率 ~= GDP 增長率 + 通脹

3. 經濟調控 --- 政府調控經濟大致有兩種方法:a. 貨幣政策 b. 財政政策

  • 貨幣政策主力調控市場資金數目來達到調控經濟目的,一般為加減息、RRR等,此方法較為被動,因為政府只調控息口,務求增加/減少資金成本來達到目的,結果要視乎該國銀行、投資者是否配合而定。
  • 而財政政策是政府主力介入,通過削減/增加開支來達到目的。


4. 根據 M(money supply)V(money velocity)=P(price)Y(經濟產出),除非科技有突破,Y嘅變化不大,所以P會完全受M同V嘅影响。

經濟向上時,需求上升增加企業投資意欲,產出增加令GDP上升而循環下去。但當供過於求,經濟開始發熱時,政府會利用貨幣政策(加息)去抑制,務求達到供求平衡,經濟平穩向上;相反,需求不振,政府會減息+增加開支,誘導資金投資,希望拉升GDP。當然,呢個係一個理論架構,現實又復雜好多好多。

入正題,經過金融海潚,各國政府都採用貨幣 + 財政政策希望減低由此而帶來嘅衝擊,同一時間,海量嘅資金湧入市場(實體 + 虛擬),以4嘅算式嚟睇,M大升,理應便會造成通脹(P);但由於海潚後,企業信心減低,而「受傷」嘅企業要用資金嚟填TUM,造成貨幣流速相應減低(V),所以P變動不大,甚至有減少情況發生(即通縮)。

可惜,由2010年下半年開始,企業開始復完,社會上嘅V開始回復正常,但政府係回收貨幣上慢左幾拍,導致M居高不下而引致今日嘅通脹危機。

基於以上危機,各高通脹國家都開始用政策來應付。一方面用加息收回流動性(增加誘引去令資金回到銀行體系, 減低V),另一方面用限價、限出口等方法買時間,仲有限制外資流入去減低國內嘅貨幣數量(M)。

同時間,發達國(主要係美國),經濟增長似有還無,加上通脹無迫切性,政府係收回流動性上無新興國咁積極,游資為左尋求回報,會不斷流入高GDP地區及炒實物資產。

由於中國經濟增長不俗,而通脹有向上危機,中國人民銀行利用RRR同息口等貨幣政策,希望壓下通脹苗頭,避免社會動盪(如中東情況)。

呢個就係中國加息嘅背景。

Wednesday, February 02, 2011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明天便踏入兔年,小弟先在此恭祝各位萬事享通,心想事成,財源滾滾來。

單身男、女士艷福無邊,有伴侶的甜甜密密,而結了婚的年生貴子。小弟文學修養不高,唯有利用賀年歌向各位祝福,請呀!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Best Web Hosting